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新课程改革
中国教育报
2023-12-27 09:21:00 | 分享
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新课程改革
中国教育报
2023-12-27 09:21:00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新课程再次迭代为更“新”的课程。作为一线学校,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新方案、新课标中传达出的新精神、新举措,也力图全面领悟和把握新方案与新课标对一线学校实践的新要求。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用好学科类课程10%的课时来实施它,从而真正推进课程综合化、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作为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亲历者,我躬耕思政学科近30年,对于活动型、综合性的课程创构有思考也有实践,主持的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力课程建构”曾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还曾主持“跨越国界文化的‘非洲视野’”课程、“主题探究式的‘创客创业’”课程。正是由于在新课标颁布之前有类似的探索,所以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提法和新要求尤为关注。我知道,厘清、明确“过去”与“当下”的关联,找寻“新”的研究方向和锚点尤为需要,但也就这么一边迫切着,一边等待着。

2023年8月,郭华教授的新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出版。郭华教授是我们熟知的课程专家,她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视频,我看过许多遍,极受启发。得知她如此应时地推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著作,我在感佩之余立马订购,好好学习。

紫色的封面上,白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几个大字很是醒目,极具冲击力。书名很直接——“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精准、聚焦又兼具开放性。全书共九讲,外加结语,架构明晰,兼顾了理论研究和操作指导。本书先从理论层面为读者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概念辨析,如“为什么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它和我们理解的项目化学习、STEAM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深刻阐释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含义与立意,也让我们知道,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进入课程标准,只不过是把个别探索普及化、制度化了,成为每个教师都必须关注和实践的教学样态。第三讲到第七讲,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进阶安排、主题确定、目标确定、任务设计、评价设计等各要素进行分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结构化的系统阐释,形成有内在逻辑的、可资借鉴的较为完整的跨学科主题设计方案,从而支撑起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将其落地和推广的信心。第八讲和第九讲则是新挑战、新视角,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管理的重构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可操作的实践建议,也进一步阐明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研活动变革、对有实质性关联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全面统筹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结语美好而富有哲思。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学科的主动跨界,在突出现代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寻求为学生主动参与开放的真实生活提供更多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积极而稳妥的举措。

这本书如同郭华教授的其他书一样,特别朴实,好看、耐看。没有云山雾罩的高深话语,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看得懂的大白话,就像面对面聊天一样,一读就懂,再读却又有新感悟。本书不仅提供了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对案例进行了深度解读,让案例背后隐含的设计理念、教学意图尽数显现,读来有豁然开朗之感。

郭华教授及其团队带给我们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放与真实,让我们在系统复盘之后,更从容自信地出发。正是这本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2022年版新课程的素养导向,体会到把学科安放在学校整体育人系统中去定位的意义,体会到挖掘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构架课程内容的价值,体会到课程实施情境化、过程化、完整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在学科中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与经验改造中成长,是实现学科素养到学生发展素养转化的重要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新课程改革,我们在路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视觉焦点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