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南京财经大学 严永军
2022-10-24 10:54:29 |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南京财经大学 严永军
2022-10-24 10:54:29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再次升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归宿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 国民经济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支柱

经济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物质基础,民生发展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特定经济时代相联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已逐步形成有利的民生建设基础性经济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2012—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扩大至114万亿元,名义GDP扩大了60万亿元,相当于翻了一倍多;实际GDP增长了76.9%,年均增长率6.5%,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同时,我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976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万美元,超过了全球人均GDP的平均水平,已接近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的上限即高收入国家的下限。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也取得了新突破。

2.增进民生福祉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问题历来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 是民众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赢得了人民拥护,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教育、就业、住房、社保、健康、环境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增加到13.6亿,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1/4左右上升到了1/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多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低到了0.466。全民健身行动作为健康中国行动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调查从数据上来看,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2020年达到90.4%,比上一次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全民健身的设施、场地不断丰富完善,到2021年底,全国人均场地面积达到了2.41平米。

3.党的领导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执政党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改善民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4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党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关注民生的最大体现;“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012年,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全面部署,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列成章,内容丰富,包括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等方面。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永恒追求:增强人民民生福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梦的实践中拓展了民生思想。

1.把人民的追求作为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放在我们党心中最高位置,这也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的中国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十个方面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把体系建设与突出重点有机统一起来。把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尺度,注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把脱贫和保障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体生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破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

3.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切入点。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4.把公平正义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和反腐倡廉建设,让人民切实得到改革红利。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5.把调动两个积极性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指针。强调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努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要及时了解人民群众需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在高质量发展中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严永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视觉焦点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