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较多的往往是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相对还不够。很多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不是学生不懂道理,而是患了听觉疲劳症,听过的理论与实践脱钩。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有所感悟、获得成长,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获得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维化的体验。
学校是体验式教育的主阵地,应多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实践教育活动。就拿国旗下的讲话来说,往往都是校长、老师讲,学生听。如果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做主持、当主角,老师退居幕后把关,可能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类似角色的转换,在很多活动中都很适用。主题班会,班主任抛出话题,让学生辩论;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让学生发表感言;组织“珍惜粮食”的节约教育,让学生亲自策划、实施;把学校的花草树木划片交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管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家庭中开展体验式教育效果更直接。很多父母头疼与孩子沟通不畅。与其说教,不如在体验中让孩子顿悟。想让孩子懂得感恩,可以设计“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孩子化身家庭小管家,与父母互换身份,全权打理家里的事情。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在琐碎的家务体验中,很多孩子能真切领悟父母每日操劳的艰辛与不易,体会爱与被爱,理解父母、增进感情。
开展好体验式教育,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家门、校门,化身环卫工人,走上街道打扫卫生,体验了环卫工人的辛苦,也更能自觉地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去劳动教育基地,拓展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坚持不断完善植根生活、以生为本的体验式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方能让教育与学生心灵无缝对接,让教育更富有魅力和效力。
(作者:辛波,系山东省寿光市世纪凤华初中教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