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
中国教育报
2022-05-20 11:51:00 | 分享
寻找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
中国教育报
2022-05-20 11:51:00

新时代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这是许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国内著名教育学者周洪宇教授与龚苗撰写的《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江西教育出版社)就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答。

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过去一段时间教育界一直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大概念中纠结,随着基础教育训练逐渐精细化,以及社会上随之而来的教育内卷现象,反映了当前国内全民教育焦虑的同时,又将其演化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单方面唯分数论的“教育内卷”和经济领域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内卷式教育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压榨,与我国在高精尖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也相背离,使得我国在重要科技创新领域持续遭遇“卡脖子”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国家所需要之人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迅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也在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素养和合作能力的时代新人。

从什么角度提出中国方案?在本书中作者指出,21世纪全球主流教育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合作学习,更加关注人存在的意义。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对教育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的积极回应,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生活品质、对教育正义乃至社会正义的真正关切。在全球坐标中,培养具有未来世界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在立足于我国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聚焦发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素质教育体系,提出具有“中国立场”的教育改革方案。

“生活·实践”教育是源自实践的智慧

提出什么样的中国方案?作者将视野立足于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生活性是人才成长的基本属性,我们所有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处在生活情境中。基于生活情境的教育更能够贴近本真。陶行知先生立足于中国的教育现实,提出了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并不是把生活和教育简单画等号,而是强调生活和教育的一致性、相通性,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真善美的人,培养学生的生活力。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倡导人民至上,倡导热爱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倡导和推动教育公平,具有人民性、大众性。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对陶行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于新时代教育现实的改革之路,“生活·实践”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是源自实践的民间智慧,聚焦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方案。

教育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但就现阶段教育现实而言,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在“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理念下引起的中小学负担太重。教育短视化和功利化问题使得一些地方的教育背离了教育初心和党的教育理念。中办和国办在2021年7月2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有着影响力的文件,“双减”政策的颁布希望转变当前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功利化教育观念所带来的严重“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问题。在极度“教育内卷”下又产生了“教育躺平”现象,我们的青少年、家庭和社会都受到影响。畸形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压制、对教育目的的异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致使教育与生活脱节,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真正培养。

教育是公平的基石而不是资本的工具。中央通过“双减”政策来破除畸形教育观念,着力缓解由此带来的“内卷”“躺平”现象。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需要基于现实生活,陶行知在20世纪上半叶基于当时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的“三脱节”现象,提出的要对学生实行“三力论”和“常能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观。面对教育脱节现象,基于中国的教育现实和中国教育改革的环境取向,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生活·实践”教育的前期探索

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方案是什么?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基础上,作者根据时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需要,聚焦于核心素养的探索,发展形成了新时期独具特色的教育改革探索之路——“生活·实践”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继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三大原理,并且发展为六大原理: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造即未来。“生活·实践”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在陶行知“三力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六力论”,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造力。“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强调从生活与实践的视角出发,去重构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去形塑对教育理解的全新认识,去思考现实中人的价值和意义回归。“生活·实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式变革,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的教育,也是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

“生活·实践”教育是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是以实践为明确导向的教育改革思路,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反复提及的新劳动教育的积极落实。“生活·实践”教育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二十四个字——“明性质、清思路、定任务、细分工、重进度、讲方式、统资源、强保障”。“生活·实践”教育的具体工作思路,是有效破解教育与生活、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难题,以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教学改革来配合课程实施,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六力”,回归教育本源。

“生活·实践”教育如何推进?本书列举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卓有成效的实践案例。他们依据国家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因地制宜探索学校生活实践模式,开展学校生活实践,形成了生动丰富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

伟大的教育改革需要实践的探索。“生活·实践”教育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和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与“生命·实践”教育、“新教育实验”等,成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的亮丽风景。“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相信“生活·实践”教育一定能在诠释“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方面向新时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刘训华 马欠欠,单位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视觉焦点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