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度三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 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程智宾 胡锦丽
2022-05-16 09:26:41 | 分享
构建“三维度三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 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程智宾 胡锦丽
2022-05-16 09:26:41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信息类高职院校,肩负培养信息技术领域职业人才使命,瞄准顺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三维度三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界定“学习力、技能力、素养力”三维关键能力内涵,创设“学生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双创基地”三个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岗课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职业人才培养方法,取得了丰硕实践成果。

图片1.png

图1 “三维度三平台三融合”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三维度”:解码职业人才关键能力内涵

基于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考量,立足本校学生发展实情,我们构建了职业人才关键能力三维度结构模型,即:学会学习的学习力、胜任职业的技能力、固本培元的素养力。所谓学会学习的学习力,即学习是核心竞争力,对应专业可迁移能力维度,寓意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力的核心要素;所谓胜任职业的技能力,即技能是核心胜任力,对应知识和技能维度,寓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谓固本培元的素养力素养,即素养是核心内蕴力,对应精神品格维度,寓意培养沟通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合作能力、批判能力等。学习力是立身之本,涉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技能力是立业之本,涉及人与做事的关系;素养力是立世之本,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三维度”职业人才关键能力结构模型恰如“冰山模型”,其中,技能力是冰山上部的显露部分,学习力和素养力是冰山下部的隐没部分,这三种关键能力共同构成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和赋能范式。

图片2.png

图2 “三维度”关键能力模型

依据“三维度”职业人才关键能力结构模型,构建“认知-训练-实务”三层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关键能力培养渗透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最终指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二学期聚焦“认知”,开设“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模块课程,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品德素养,植入职业素养意识;三、四、五学期聚焦“训练”,开设《实务专题》核心课程,对学生关键职业能力进行训练;按“文献收集、专题方案设计、专题制作”三段式来组织实务专题教学;文献收集阶段、专题方案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专题制作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力,素养力则贯穿在全程训练中,“三训”叠加,让学生习得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职业胜任力和科学的行为素养;五、六学期聚焦“实务”,开展“百项技能竞赛、百项双创大赛、百项技术服务”关键能力提升工程和岗位实习,使学生关键能力得以实践、提升、强化、巩固、检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核心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

图片3.png

图3 “认知-训练-实务”三层模块化课程

“三平台”: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人才培养载体

人才培养离不开平台载体,为此,学校构建了“学生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双创基地”三大职业人才养成平台,夯实了职业人才培养载体,着重解决职业人才培养训练平台失配、场域不真的问题。

为解决学生因无法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到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而导致专题制作无法按时完成或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学校出台《学生工作室制度》,要求每个专业在专业实训室区域建立学生工作室,选定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和专业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共同进驻工作室,工作室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协助管理实训室,为所有学生常态化开放实训室,并做好实验实训指导工作,让大部分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务专题制作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使用率。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优秀学生争相加入,形成师带徒和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机制,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成为该专业培养竞赛选手和优秀学生的“摇篮”,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中取得“五连冠”的佳绩。

图片4.png

图4 物联网工作室招新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实现科研意识启迪、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成果深化、科学精神内化等四段式育人目标,学校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了何用辉、黄冬福、李宏达3个省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詹可强等10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贯穿科研立项、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形成“名师引领、产教融合、竞赛育人”的“福信模式”。如:李宏达名师工作室通过项目驱动方式,带领学生共同研发了教务学工平台、智慧班牌系统、多媒体智能控制系统、智慧宿舍、学校医疗信息系统和疫情防控系统等智慧校园系列产品,并在本校和其他学校实际应用,同时为学生开展实务专题制作和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赛搭建了实战平台。

图片5.png

图5 福建教育电视台报道名师工作室育人工作

为深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建设集“政、产、学、研、训、赛、孵、创”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路演厅、休闲区等场所,设立项目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等机构。依托双创基地,开展“青创大讲堂”“周末锤炼场”“创新创业特训营”等活动,吸引众多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举办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中华职业教育等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事营造氛围,推动“学生”向“创客”转变,构建了“基础层(普适性教育)+提升层(特色实验班)+精英层(双创特训营)”三层叠加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该基地获评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和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

图片6.png

图6 双创基地

虽然三大平台功能各异,但共同指向学生核心关键能力培养这个中心点,提供了开展企业真实项目训练和真实职场工作关键能力培养实践空间和难得机会,形成了功能叠加、集成赋能的综合训育平台体系,保障了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并举培养。

“三融合”: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人才培养举措

针对职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过时、手段方式陈旧、师资协作失范等问题,学校进行了岗课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三融合”创新实践,进一步迭代职业人才培养举措。

在“岗课融合”方面,学校各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本专业核心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内化成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融入到相应课程中。《实务专题》课程正是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载体,教师团队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适合岗位标准的工单资源、仿真项目资源,学生在实训室真实情境中开展实务专题制作,按选题进行分组建队,实施“多师同堂、小班教学、线上互动、线下圆桌”职业人才教学组织方式小班教学、“圆桌式”指导,全方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在“赛教融合”方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亮丽品牌,赛项已覆盖各专业类别,有关赛项都吸纳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或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关专业深入研究赛项各环节的内容和标准,实施“三环节九步骤”竞赛资源转化路径,分解赛项的知识点、技能点,依据教育规律、认知规律及本专业实际情况提炼并设计成教学项目或任务,建设教学资源,融入课程,开展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师由教向导、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训练主体由个体向团队”的三个转变。

图片7.png

图7  三环节九步骤竞赛资源转化路径

在“专创融合”方面,“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促进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主要以创新创业基础以及就业心态、就业技巧等共性知识教学为主,为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脱节现象,学校统筹规划,按专业类别重新制订《创新创业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不同专业类别的《实务专题与创新创业》系列教材,包含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情况和用人需求的专业导论篇、典型项目实务专题实施过程的实务专题篇和涵盖专利申请、商业计划书、项目路演等内容的创新创业篇三大部分,并应用于《专业群导论》《就业与创业指导》《实务专题》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近年来,学校在科学分析“学习力、技能力、素养力”三维关键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搭建“学生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双创基地”三个职业人才养成平台,提升《实务专题》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使得“岗与课”“赛与教”“专与创”深度融合,形成“三维度三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毕业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入职500强企业逐年提高,部分学生就职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实验室。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斐然,近5年获国赛一等奖22项,近3年金牌总数位列全国第2,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荣获国赛“五连冠”佳绩,代表中国队在第二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中获金奖。学生社会服务能力逐年增强,在数字中国峰会、世界遗产大会提供网络安全保障服务,在平潭岛乡村振兴系列项目中开展技术服务,有效助力福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程智宾,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胡锦丽,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处副处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视觉焦点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