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经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历经百余年跌宕起伏,艰苦奋斗,谱写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开放篇章。通过梳理中国开放现代阶段,将中国近代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840年西方列强枪口下的被动开放,彼时中国处于战火之中,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80年代中国自醒下的主动开放,中国纠正了错误的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求索发展新思路;2020年代中国自觉下的深化开放,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处于空前水平下再一次主动融入世界。分析比较近现代开放对世界的意义,有助于剖析当前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并研判中国未来发展趋向。
(一)经济背景比较
从经济水平来看,中国历经几十年发展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由1960年的0.06万亿美元上涨到2020年的14.7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9.61%。1960年、1978年、20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GDP的比重为分别为4.35%、1.74%、17.40%。1980年代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密集度持续上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进入2020年代,应把释放居民消费升级动能、促进企业创新动能作为政策重点,从而实现更长远地增长。人均GDP由1960年的89.5美元上涨到2020年的10500.4美元,年均增长率为8.27%。比较而言,1960年、1978年、2020年中国人均GDP是世界人均GDP的为19.62%、7.76%、96.25%。虽然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居民人均GDP水平依然较低。可能的原因来自“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
(二)外贸发展比较
从贸易水平来看,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于2013年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总额可得,1960-2020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由25.71亿美元上涨到25911.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2.22%。同期,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由26.48亿美元上涨到20557.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1.73%。从高收入国家进口是中国出口奇迹发生的重要驱动机制,进口引致出口机制是导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奇迹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出口总额占比由1960年的2.09%上升到2020年的14.66%。中国出口竞争力在过去几十年间稳步上升,但是近年来中国出口竞争力优势面临着趋势性下降,相关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出口竞争力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外贸便利化措施不断改进,但外贸占GDP比重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最高,高达64.24%,2020年占比仅为31.65%。这是因为国内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企业做内贸和外贸的贸易成本差额逐步降低,出口转内销的转换成本变得更低。
(三)外汇创造比较
从外汇水平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外汇储备(总储备——包括持有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IMF持有的IMF成员国的储备、以及在货币当局控制下的外汇资产,数据按现价美元计)以及外国直接投入水平上。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的国家外汇储备可得,中国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44.5亿美元上涨到2020年的3357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06%,占GDP的比重由2.97%上涨到22.81%。出口导向机制、长期利益分享机制和短期套利机制是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三大机制。外资经济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贡献税收、扩大进出口贸易、改善国际收支、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等方面功不可没。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可得,1980年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仅为0.57亿美元,到2020年上涨到1871.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2.44%。中国外资直接投入占世界外资投入比重由1980年的1.07%上涨到2020年的12.4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快速增长,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四)社会环境比较
1840年代中国的被动下开放,当时中国从统治者、社会精英到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上、物理上都是无准备的、被动的、无奈的。是第一次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第一次领略西方列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东方的侵略与掠夺是何等的野蛮与残酷。也深刻体会到中国的民族自强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工商业和自己的经济体系,认识到现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唤醒了千百万中国的时代精英走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道路。
198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不能忍受左的思想的长期控制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思想和心理都有变革的准备,但对于国家如何发展仍处于模糊状态,所以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没有经验、没有人才、没有资本,面对西方国家的高度物质与精神世界,中国感到满后的太多了。但是很快,中国人民就不断创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措施和方式。此时的开放中国人民是心理主动,但物质与物理上是被动。而同期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开放的态度是总体认可、允许融入、逐步改变中国,这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国家企图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的原因,也是世界其它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基础。
2020年代中国的深化开放从上至下从心理到物理上的全部主动式开放,是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处于空前水平下再一次主动融入世界,是让全球工商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优势、让世界各国充分分享中国的开放红利、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的全面体现。而此时西方一些国家却对中国的开放与发展采取了排挤、打压和不认可的态度,在过去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威胁论”基础上又产生了中国发展“恐惧论”的论调,企图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企业进行无理的打压,对中国企业家、科技人员无理刁难和扣压事件频繁发生。这一切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开放政策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以其自身利益为价值取向的,而对中国人民对自己利益和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五)中国三次开放的意义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古老的中华农业帝国与新兴的西方工业国家的首次交锋,是对中华帝国传统的朝贡贸易方式的彻底颠覆,是在枪口下用国际商业贸易方式对中华帝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造,以中华帝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鸦片战争后,中国从“落日辉煌”陷入漫漫黑夜,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衰败沉沦之路。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初中国没有参与国际分工产业链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工业日用品都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产品,一般发展中国家人民根本无力享用,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后,工业日用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这是中国生产要素对世界产业体系的贡献。
中国的市场开放为世界产业资本提供了创业和生产机会,全球产业资本的集聚,使得1990年代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全球生产工业日用品,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享用现代化产品。彼时,全球产业资本享受中国的发展红利,同时各个国家消费者都在享受中国生产的产品红利,中国为世界消费和生产做出了生产贡献。
2020年代,经过40年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的深化开放,率先在国境内举办进口产品与服务贸易博览会,体现了中国的市场信心,为消化世界生产能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带动世界增长做出了市场贡献。
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陈 佩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博士生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