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鲜明的特色。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举措,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回顾中国近百年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鲜明对外系统性开放与交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840年列强枪口下的被动开放;二是1980年代中国自醒下的主动开放;三是2020年代中国自觉下的深化开放。
(一)1840年列强枪口下的被动开放
爆发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昭示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彼时,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而1840年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帝国,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统治者和国民依然沉浸在四方来朝的朝贡式贸易中,对现代国际商业贸易基本知识、贸易行为等了无所知。
从生产力水平上来看,1840西方主要国家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全面碾压中国古老农业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参考刘逖对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结果可知,160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银4.5两(折合1990 年388美元)。然而,到1840年中国人均GDP下降到了约3.4两(1600年不变价格,约1990年318美元)。虽然,从1600-1840 年,中国实际GDP增长了55%,年均增长率为0.18 %。但是,同期人均实际GDP则下降了25 %,年均增长率为-0.12 %。
从国家治理制度上来看,西方社会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议会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国家治理制度。而中国仍然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的君主统治,明清以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皇权与相权的平衡被打破,君主垄断了国家统治与治理的权力。
从科学技术水平来看,西方国家完成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由经验向实验、由哲理向科学、由实用主义向理性分析的转变,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科学成果,而中国社会精英屈服于科举制度,仍沉浸于实用性不强的八股与论说。
从全球贸易区域上来看,西方国家在殖民主义和海外掠夺政策支持下,完成了地理大发现,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需求的原材料供给区域和产业倾销区域,为资产阶级生产扩大提供了国际贸易地理区域支撑。而明清以来中国实行的禁海封疆政策,使中国经济社会长期隔绝于世界经济体系。
(二)1980年代中国自醒下的主动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对比英美国家来看,当时中国的发展相对迟滞。据相关数据显示,1949年中国原煤产量只有0.32亿吨,尚且不及100多年前英国的产量,只是当年美国4.36亿吨的零头;钢铁产量为15.8万吨,虽然相比于1840年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当时美国钢产量达7074万吨,是中国的447.7倍;中国原油产量为12万吨,但是同期美国原油产量高达24892万吨,美国是中国的2074.3倍;1949年中国电力得到较大发展,相比于1840年,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发电量已达42.08亿吨。但是相比于美国43.08亿吨的发电量还是相差巨大,彼时,美国发电量约是中国的80.1倍。此外,1949年中国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08.9公斤,人均布匹只有3.49米,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吃不饱、穿不暖是那时中国人生活的常态。新中国建立初的1950年,在列入统计的世界141个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国。
从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及落后发展中国家。1949年中国文盲率为80%,而美国不到5%;人均发电量,中国仅为8度,美国高达1974度,美国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246倍;人均钢产量,中国为0.3公斤,美国为471.6公斤,美国是中国的1572倍;人均国民收入,中国为27美元,美国为2187美元,美国是中国的81倍。此外,在1949年,非洲国家加纳的人均发电量就已经达到44.5度,是中国的5.5倍;非洲国家津巴布韦的人均钢产量是9.6公斤,是我国的32倍;就连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人均发电量和人均钢产量也分别是中国的1.7倍和12.7倍。
总的来看,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30年左右的时间内,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在于意识形态。虽然1980年率先成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以此为突破口和试验田,逐渐通过试点的方式将市场调节引入计划经济,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左的思想的干扰,中国经济自转与世界经济的公转严重脱离,中国陷入了长期的与世界先进发达水平相隔绝的境地。当时的中国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严重满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乡分割、工业不强、农业不发达、服务业长期依赖于工业和农业的低水平发展、科学技术普遍满后于世界、城市居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经济几乎到崩溃的边缘。
(三)2020年代中国自觉下的深化开放
经过40年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到2020年,中国文盲率为2.67%,美国为10%;人均发电量,中国为5262度,美国为11000度。人均钢产量,中国为945公斤,美国为230公斤;人均GDP,中国为10276美元,美国为63000美元。在人口总量是美国4倍多的情况下,中国的文盲率已经低于美国,人均发电量达到了美国的1/2,人均GDP达到了美国的1/6,人均钢产量更是达到了美国的4.1倍,新中国成立72年,中国在某些领域和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了整整1000倍。但是在变化的形势下,国内发展形势和国际发展环境都发展了变化,中国开放面临新的国内国际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政策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政策。
从经济发展来看,2020年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引领者和稳定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供给者,是国际生产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发展格局的确定是国内经济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共同决定的,是中国寻求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基于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战略选择。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在在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打造贸易发展新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成效显著。此外,当前“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肩负着艰巨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党全族人民共同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消费层面来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世界先进产品和服务,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成为上下一致的追求。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特征,因此需要建设多维度人民福利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求。目前国家正在全力解决贫困人口福利供需矛盾,调整社会资源,加速福利建设整体性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带动人民福利建设,让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推新时代人民生活从物质向全面发展转变,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富裕程度的质和量的统一体。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福祉作为为出发点,分阶段分梯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在“质”和“量”上取得新进展。
从世界贸易来看,中国的生产与贸易能力的增加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安和恐惧,贸易与投资摩擦不断,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加之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困局,各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受到严重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很大障碍,世界经济甚至地缘政治关系都充满严重风险,前景难以确定。新局势下导致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正在为重塑经济秩序规则而对话博弈,难免会有矛盾甚至冲突,中国在世界大局中面临着多重困难。新时代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相关研究表明,更高水平的开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实体经济和经济制度。实体经济层面指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经济制度层面指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更高,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公平、透明、可预期。
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陈 佩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博士生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