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亟待关注。
近年来,肥胖、近视、体态不良成了青少年难以跨越的“三座山”。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值得重视。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虽然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部分指标有止跌回升势头,但这距离“健康阳光”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家庭、学生都容易“见分不见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孩子们的品质塑造、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情况也容易被忽视。
近年来,深化校园体育改革举措频频推出,尤其是“体育入中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一旦脱离中考的倒逼,学生体质就难掩“脱节”状态——不少孩子在初中阶段达到体质巅峰,到了高中、大学就开始走下坡路。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正因此,影响到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若干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逐渐凝聚起强烈的教育改革动力。新学期开始后,“双减”措施迅速落地,教育生态环境正在积极改善。
“双减”之后“增”什么 ?这是国家、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思索的新课题。其中,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题中应有之义。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如何着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给出了系统详细的规划。其中要求,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健康行为习惯。针对制约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学生健康的重点问题,可以说已经有了清晰可行的破题思路。
为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国家层面的推动力度日趋增大。此前,一系列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五项管理”规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等重要文件接连发布,多部门联动开处方、寻解药,对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出“全民动员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种政策组合拳的加持下,一味追求分数、忽视健康的现象将得到有效改善。
把“健康第一”放在显著、重要的位置上,让孩子们在健康轻松的环境中收获自信、快乐成长,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应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体育、卫生等多部门,以及家校合作,来共同推动。
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破解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不佳的金钥匙,更是筑牢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重视健康、增强体质、终身运动需要久久为功。当学校、家庭、社会都能摆脱对分数的迷信和迷恋,青少年才更容易享受健康生活的乐趣,为将来更好地乘风破浪、中流击水积蓄本领和力量。(于忠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