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新生合张影”与“一封家书”活动,通过入学合影、家书分享等,强化身份认同和家校协同,进一步加深学院与新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校深耕:四堂联动 锻造核心素养
进入在校培养阶段,学院构建“四堂联动”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
“第一课堂”,即人才培养质量三年提升工程。学院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第一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课堂”,即学术活动大课堂。从“博闻读书会”的深度阅读分享,到“求是论坛”的学术前沿探讨,再到“研究生政治理论宣讲团”的时事热点解析,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课堂”,即网络舆论新课堂。学院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舆论引导与网络素养教育。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指导学生分析网络信息、正确识别网络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课堂”,即社会实践大课堂。学院通过与各高校及临近街道、社区的广泛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跟踪培养:终身赋能 护航职业发展
在跟踪培养阶段,学院通过构建师生共谊馆、校友云平台、信息资源库等设施,为毕业生提供了持续的关怀与支持。
师生共谊馆定期举办校友返校日、职业发展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与昔日师长、同窗的重逢提供了平台,促进彼此分享成长与收获。
校友云平台汇聚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遇。通过这一平台,毕业生能够获取行业资讯、求职信息、职业发展建议等,与校友建立联系,拓展人脉网络。
信息资源库专注提供就业信息与行业动态。通过定期更新招聘信息、举办线上招聘会等方式,学院为毕业生搭建起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同时,学院还邀请行业专家与资深HR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服务。
成效与启示:让育人成果“看得见”
近年来,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学生获“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挑战杯”省级铜奖1项;获“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CAIR工程竞技赛道全国总决赛”南国北师·伦理辩论竞赛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RCEP国际市场开拓策划赛道)总决赛中获国家三等奖1项。学院学生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院毕业生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公务员遴选考试中表现优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崭露头角、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才俊。
未来,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方向,持续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素养、卓越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曹胜亮 刘卫民 蔡明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座机电话:010-51078994
投稿邮箱:rmtnews@eol.cn